郑州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自评报告
来源:本站  时间:2021-12-16 15:17:57  

一、郑州市概况

郑州是河南省会。现辖6区5市1县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总面积75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60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709.69平方公里(含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1284.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8.4%。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郑州市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03亿元,占全省的21.8%,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地级以上城市中排第16位;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9.2亿元,占全省的30.3%,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5位。郑州是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已形成“米”字形高铁枢纽。中欧班列(郑州)目前每周去程16班、回程18班高频次往返均衡开行,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境内外合作伙伴6000余家。郑州市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现代家居和品牌服装优势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是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生产基地、客车研发制造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盾构生产制造基地。

郑州是中部地区重要的食品生产流通大市。全市拥有三全、思念、好想你等食品生产企业1034家;万邦、中原四季物流港、丹尼斯、麦德龙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商超86个;张福记、裕丰源等餐饮服务企业6.8万家;食品流通企业6万家,其中,食用农产品销售者5267家;入统粮油加工转化企业119家,原粮储备落实规模67.61万吨;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129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18家;涉林食品生产企业61家。“国民粮仓”正在向“国民厨房”转变升级,食品交易跨越和辐射周边数省(市)甚至全国,“买全球卖全球”的食品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二、郑州市创建工作总体情况

2016年5月郑州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以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把创建列入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全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一)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应急队伍体系,制定了《郑州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防范应对规程(试行)》等工作制度,定期举办应急管理培训班和举行应急演练,认真落实省政府食品安全办、省局信息报告有关规定,开展舆情监测,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食品安全及舆情事件。创建以来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未发生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

(二)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稳步提升。2016年以来连续五年开展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群众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知晓率、支持率的社会调查。经过持续高压的监督执法和声势浩大的宣传教育,全市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创建工作知晓率、支持率逐年稳步提升,2016年综合满意度为69.52%,2017年为74.49%,2018年为76.62%,2019年为81.55%,2020年为82.92%。

(三)食品抽检工作持续强化。市、县两级成立了专门的抽检管理机构,统筹开展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以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微生物等检验项目为重点指标,加大对抽检中问题多发、合格率较低、风险较高以及消费量大的食品品种的抽检力度,突出对食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网络供餐、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环节和场所的抽检。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市食品抽检经费年度预算从2016年的4700余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7000余万元,年度抽检任务从4万批次增长到7万余批次,食品抽检量达到6批次/千人,其中食用农产品抽检量达到2批次/千人。全市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每年均稳定在98%以上。

(四)稽查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建立“抽检-稽查”协调联动机制,强化“食药-公安”行刑衔接机制,加强食品违法案件的查处办理,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各项制度。2021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办理各类食品违法案件1869件,涉嫌犯罪移交公安机关17件。公安部门侦办食品案件16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8人,刑事拘留209人。检察机关办理审查逮捕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55件88人,办理审查起诉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60件96人,均做到了“处罚到人”。

(五)党政同责制度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郑发〔2020〕19号),中共郑州市委办公厅、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厅字〔2019〕13号和中发〔2019〕17号文件精神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实施意见》(郑办〔2020〕6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郑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郑政办〔2017〕36号)。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先后印发了《郑州市食品安全风险会商交流制度》(郑政食安委〔2016〕4号)、《郑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界定办法》(郑政食安委〔2017〕1号)、《郑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约谈办法》(郑政食安委〔2017〕2号)、《郑州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郑政食安委〔2019〕3号)、《郑州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郑政食安委〔2021〕1号),地区、部门食品安全监管事权划分明确,协调、联动、督导机制有效建立,不存在交叉重复或漏洞盲区。

三、郑州市创建工作中期绩效情况

(一)加强领导,地方政府责任落实到位

1. 强化党政同责工作。2016年12月7日,组织召开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动员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主持会议并作动员讲话,市长作具体安排,提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创建工作合力的明确要求。全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7个副市长为副组长、35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郑州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明确规定要统筹完善“党政同责的政府责任体系”。市级层面成立了10个创建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商务、城管、公安、发改、财政、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牵头,党政部门齐参与、齐负责,共同推进创建工作。各区县(市)积极行动,出台创建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党政正职共同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到创建工作中。

2. 征集解决问题工作。通过日常监管、12315投诉举报平台、满意度调查、舆情处置等各种渠道,主动征集群众关心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12315投诉举报维权中心通过30部话务座席,每天24小时在线接报,对收集到的投诉举报进行分类汇总,每月出具数据分析报告,分析研判问题产生的原因,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决策使用,逐步地、针对性地使具体问题得以解决。

3. 年度目标考评工作。2017年,中共郑州市委办公厅、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工作办法》(郑办〔2017〕45号),明确规定对各区县(市)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总分值为100分,其中,食品安全总体评价占3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结合《关于印发郑州市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郑政办〔2011〕87号),出台了《郑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评价考核办法》(郑政办〔2017〕36号),规定了评议周期、考核步骤、评分方法、结果运用等,并明确了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和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一票否决”的情形。依据上述文件,市政府食安委每年对各区县(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考核,次年第一季度反馈考核结果,并跟踪督促整改情况。

4. 应急处置工作。2017年出台了《郑州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郑政办〔2017〕134号),明确了组织机构和职责,按流程设计了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工作的规则和程序。有效引导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各类食品安全事件,按照事故事件分级标准,认真填报《食品安全事件信息报表》、《食品安全事故/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统计表》、《食物中毒情况统计表》等报表并及时上报。创建以来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无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况。

5. 民生实事办理工作。市政府连年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民生实事。已累计创建15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100家餐饮示范店、300家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单位、323家食品加工小作坊示范单位,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全部建成“互联网+明厨亮灶”,为学校食堂配备100台溯源显示屏,为集体食堂供货商配备20台溯源检测设备,建成标准化农贸市场107个,5家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食用农产品信息化追溯系统,125家农贸市场使用了“溯本通”信息化追溯系统。

6. 基层监管机构建设工作。2017-2018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6500多万元,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立了199个食品药品监管所,其中17个监管所达到省级示范所标准。全市基层监管机构办公场所总面积28133平方米,制定各类工作制度1550项,配备各类执法装备110种,共计18167台/套/件。2019年机构改革后,将基层工商所和食品药品监管所合并,重新组建了204个市场监管所,进一步充实了人员,壮大了力量。为了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市、县两级强化对监管所人员的培训,通过参加培训班、新人入职培训、网络培训、各级各类以会代训等方式实现培训全覆盖,确保年度人均培训课时达到40课时以上,不断提升基层监管人员的综合能力。

7. 财政投入工作。市、县政府积极支持食品安全和创建工作,投入经费逐年增加。2020年拨付食品安全经费15653万元,民生实事资金2392.5万元,合计18045万元。2021年拨付食品安全经费17835万元,民生实事资金933万元,中央转移资金150万元,合计18918万元。

8. 行刑衔接工作。市编办印发了《关于市公安局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支队设立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处和环境犯罪侦查处的批复》,市公安部门设立了在编的专业食药监管警察机构——食药犯罪侦查处,配备10名专职民警,配备了办公场所和设施设备。2021年3月,又一次扩充力量,正式民警增至16名,设置辅警8名,挂牌成立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市市场监管、公安局、中级法院、检察院、市政府食品安全办严格落实《河南省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实施细则》和《关于建立一体化协作机制打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见》(郑公通〔2017〕24号),组织召开行刑衔接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案件办理和打击违法犯罪工作。通过建立信息互通、联合行动、案件会商等协作执法机制,促进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和案件办理数量、质量的显著提升。

9. 品牌建设工作。截至2021年底,郑州市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金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荣获省长质量奖,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荣获市长质量奖。食品行业共有“三全、思念、好想你、白象”等中国驰名商标12件,其中“好想你”被评为中国商标金奖;共有“中华老字号”2个,即合记烩面、马豫兴桶子鸡;“河南老字号”3个,即老蔡记蒸饺、马永信牛肉、大隗荷叶酥饼。市政府出台政策,对获得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中国商标金奖、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河南老字号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200万不等的资金奖励。为进一步提升老字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合记烩面、老蔡记蒸饺被列入郑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合记烩面被评为“郑州市十大城市品牌”,马永信牛肉荣获“首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大隗荷叶酥饼被评为全国百佳农产品品牌。

(二)加强执法,部门监管责任切实履行

1. 网格化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实施方案》,明确班子成员分包各区县(市),处室队分包196个乡(镇)、街道办,全体人员分包2942个村(社区)。目前,全市各区县(市)、乡(镇)街道办、村(社区)都建立了严密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建立了责任包干、上下联动、社会协作、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管理机制。每一网格都有专职的协管员,全面负责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信息管理、网格巡查、协调处理、宣传引导等各项工作。协管员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登录设在乡(镇)街道办的网格化管理平台,由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处理问题,及时反馈结果。

2.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工作。在食品生产环节,制定和落实风险分级制度,按照静态和动态风险因素完成风险等级评定,建立企业风险分级名册,风险分级完成率100%。在此基础上,根据上一年度或当年日常检查、监督抽检、违法行为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应对、不安全食品召回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情况,对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及时按要求将日常检查、企业风险等级信息录入“河南省食品安全动态监管系统”,录入率100%。在食品流通环节,按照《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的要求,全面推行风险分级管理,全市共有食品销售者60658家,完成风险分级管理60658家,其中A级14318家,B级34960家,C级8686家,D级2694家;仅销售食用农产品销售者5267家,完成风险分级5267家,其中A级1671家,B级2694家,C级823家,D级79家,食品销售者风险分级覆盖率达到100%。在餐饮服务环节,将风险分级管理与量化分级管理相结合,利用郑州市创文、创卫“双迎攻坚”的契机,在全市6.8万家餐饮企业中开展升级达标工作,达标率98%以上,风险分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

3. 放心食品超市创建和自我承诺活动开展工作。2017年开展“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活动,制定了《郑州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组织相关商场超市负责人外出学习,采取“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和“基地+加工业+超市”等采购模式,选择11家超市在丹尼斯一天地拜特精品超市和麦德龙超市观摩学习,现场指导。同时,在各大超市设立食用农产品安全检测站,每天自检并向社会公示检测结果;在创建超市严格执行“肉菜”供应商资格审核制度。2020开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活动,宣传引导全市食品超市主动开展自我承诺,不断提升经营者的诚信水平,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建设、严格食品安全自查、严控食品采购来源、严控食品销售过程、严格员工健康管理、严控场所环境卫生、日常经营过程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守法经营意识等方面开展自我承诺。截至目前,2020年完成放心食品自我承诺超市8631家,2021年完成24353家。

4. 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作。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日常监督检查,督促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实施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操作规范,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联合市餐饮协会召开连锁餐饮企业座谈会,学习国家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连锁食品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进行《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等法律法规培训。以郑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为契机,落实属地责任,强化督导检查,全面提升小餐饮店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升“豫食考核APP”综合使用效能,实现餐饮服务提供者培训考核全覆盖。市卫生健康部门严格落实《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规范》,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对违法行为的查处,不断提升餐饮具消毒服务单位的管理水平。

5. 学校幼儿园食堂监管工作。每年春秋季开学前后,组织开展集中行动,对各类学校食堂开展“地毯式”排查,重点检查证照、设施设备、制度建设、人员健康、进货查验、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关键环节,根据需要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组织抽检。市教育局、市场监管局、卫健委持续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利用年度“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的契机,对全市中小学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情况进行抽查,督促严格落实校长陪餐制,定期组织家长参观学校食堂,检查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在高考、中招、考研等重点时段,市教育局、市场监管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区县(市)进行学校食品安全督导,通报检查结果和存在问题。为解决好双职工家庭子女中午就餐问题,2019年8月1日,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提出“为中小学生提供午间供餐及课后延时服务”。为落实好这一好事、实事,市市场监管局强化事前指导、事中监管和标准提升,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由2019年的4家增长至目前的54家,日供餐能力百万份以上。2021年,依托冷链智慧化监管项目,对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库房增加装温湿度感应设备,对配餐运输车加装北斗定位、温湿度感应设备,实现在线实时监控,进一步保障了广大学生的在校就餐安全。

6. 食品小作坊和摊贩监管工作。针对小作坊监管难的现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非发酵性豆制品、食用植物油、坚果炒货、粮食加工品、淀粉制品、糕点、小麦粉7项生产加工小作坊操作规范;开展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摸清监管底数,明确一致要求,规范了小作坊环境卫生、生产场所、设施设备、内部管理、人员要求、技术要求、生产过程、包装销售8个方面的管理标准,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2018年3月1日,《河南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和小摊点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各区县(市)认真落实,积极开展登记、备案工作。包括:小摊点申请备案实行一地一卡原则;小摊点应当在明显位置悬挂或张贴备案卡;强对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和早市夜市开办者的监督检查。

7. 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印发食品安全《责任约谈办法》和《职责界定办法》,每年结合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人群组织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各区县(市)、各部门加强食品生产、经营、餐饮、农产品、餐饮具、林业、粮食和种养殖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覆盖率100%。市市场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方式,在不定向抽查中针对不同信用风险级别设定不同抽查比例,其中低风险企业为1%、中低风险企业为3%、一般风险企业为6%、高风险企业为20%、高失联风险企业为20%,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监管和信息公示,对发现问题进行通报和整改,从而使检查工作靶向性明确、精准性突出。市卫健部门每年对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抽检2次,对抽检不合格单位进行处罚。市林业部门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对全市涉林食品企业做好许可证管理、质量安全管理和林产品及产地环境抽检工作。市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区县(市)、乡(镇、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的责任体系和监管、检测、执法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生产基地日常监管,在做好例行监测(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基础上,有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和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市粮食部门实行粮库月巡查季检查制度,确保储备粮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8.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充分发挥监督抽检工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推动作用,实现了抽检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核查处置、数据分析与日常监管工作的有机结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历年抽检数据分析汇总,初步构建了食品安全抽检计划编制数据模型,按照问题发现“比例加成”的方式,编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针对监管和执法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常规抽检和专项抽检。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把征集到的社会公众关注的食品品种、经营场所确定为抽检重点。针对抽检不合格食品,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依法组织开展核查处置,认真落实产品控制、源头追溯、原因排查、案件查处、整改落实“五个到位”,保证了涉及我市核查处置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抽检结果,制作发布抽检通告,在发布通告的同时,对不合格食品信息进行解读和科普,引导公众理性认知和消费。同时,对食品安全抽检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编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分析报告,为准确把握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管理,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彰显

1. 食品安全标准执行工作。食品生产企业能够严格执行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等相关标准组织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企业能够在经营场所、设施设备、操作流程、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执行等方面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统一自检室标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操作,对消毒后的餐饮具实行批批检验并出具报告。涉林食品生产企业不断健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22000、FSSC22000三体系认证。农业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自检体系,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广绿色生产和循环农业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粮食、食品相关产品企业都能够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市市场监管、卫健、农业农村、林业、粮食等部门着重强化对各类业态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检查和督促,确保企业按照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规章组织生产经营。

2. 规模以上企业推行认证工作。全市规模以上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普遍推行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8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MSC可持续海产品认证、FSC森林认证等相关标准认证工作。积极引导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开展食品体系认证,截至2021年11月,全市共181家企业获得HACCP和ISO22000食品体系认证证书259张。其中,2018年新获证企业29家,2019年新获证企业98家,2020年新获证企业50家,2021年新获证企业92家。市市场监管部门不断检查督促规模以上企业完善相关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努力通过食品体系认证提升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3. 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工作。市、县两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企业、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餐饮、餐饮具集中消毒、林业、种植、养殖、国有粮库及食品相关产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对制度完善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做到制度齐全有效且企业负责人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熟悉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

4. 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市政府食安委和创建有关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在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种养殖、林业、粮食等企业中推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业务全流程台账,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确保产品、原材料的“来可查、去可追”;其中,食用植物油、肉制品、白酒生产企业全部建立了电子追溯系统,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经营全部实现电子追溯。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SA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系统和WMS仓库管理系统,从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成品入库、发货进行全链条的追溯管理,在2017年全国(北京)“双安双创”成果展中进行了专题展示。

5. 畜禽产品废弃物处置工作。通过加强培训、排查问题、落实责任、严打违法,加强生猪屠宰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监督屠宰企业对肉品品质检验或检疫不合格的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开展“扫雷行动”和“注水肉”集中治理行动,确保定点屠宰厂切实做好生猪屠宰和肉品检验工作,并落实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无害化处理的有关规定,防止病害生猪产品流入市场。2020年度,全市共屠宰生猪83.55万头,无害化处理 3181头;2021年度共屠宰生猪162.01万头,无害化处理7089头。

6. 问题食品召回管理工作。在食品生产领域,编制印发了《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后处理和核查处置工作流程》及《不合格食品整改验收工作流程》,明确规定了召回问题产品和依法处置问题产品的要求。在食品经营领域,组织企业负责人认真学习《食品召回管理办法》,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做到制度完善、记录齐全、行动迅速、处置妥当,主动做好问题食品召回工作。目前,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均建立了问题食品召回管理制度和相关记录文件。

7. 网络食品监管工作。在网络流通食品监管方面,每年组织开展网络食品销售专项整治,对第三方平台、自建网站进行了统计,对网络食品销售企业进行抽检。2018年转发省局《关于开展自建网站食品交易和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备案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积极部署开展备案工作,促进入网食品销售者的健康发展。在网络餐饮服务监管方面,组织美团、饿了么等网络订餐平台负责人学习《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严把入口,网络供餐商家必须有实体店,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入网前经过外卖平台的审核。严查全程,定期比对外卖平台商家和实体店数据库,采用集中检查、随时抽查的方式,定期对企业的设施设备、原材料、进货台账和加工过程进行检查。严打违法,不放过任何违法违规的细节和情节,直至吊销许可证,逐出市场。在“饿了么”第三方平台宣讲《反食品浪费法》。与“美团”第三方平台签订社会共治框架协议,聘请16名骑手代表作为义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对业务经理、骑手和餐饮店代表100余人进行网络餐饮食品安全培训。与“美团”、“饿了么”第三方平台联合开展2期餐饮食品安全业务线上培训,监管和从业人员近8万人参加学习。

(四)加强宣教,社会共治格局总体形成

1.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积极贯彻《食品安全法》,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安全信用档案,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按照“一户一档”的原则,登记并详细记录企业资质、体系认证、食品安全自查报告、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原因分析、召回处理等情况,同时,还记录日常监管、风险分级、追溯体系建设、产品抽检、投诉举报、安全事故、负面舆情、违法违规处理以及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各种情况,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根据当年的监管情况,动态调整下一年度的风险和信用等级。

2. 投诉举报管理工作。2015年9月,郑州市建立了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负责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的受理、转办、移送、跟踪、督促和审核工作。制定了《投诉举报中心岗位职责》,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食品药品投诉举报转办、办理意见(试行)的通知》和《郑州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保密工作制度》,保持投诉举报平台24小时畅通,出台了《郑州市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诉举报工作机制。2020年,实现原工商、质监、食药、物价、知识产权维权热线的“五线整合”,12315一号对外,统一热线号码、统一运行平台、统一管理机构、统一制度规范、统一分析研判、统一绩效评价,保持7×24小时人工热线服务。两年来,累计受理食品类投诉举报19366起,涉及争议金额325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6万元,为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风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 创建宣传工作。出台了《郑州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宣传工作方案》,强力推进创建宣传。郑州广播电视台《直通政务》栏目开设“郑州市场监管”板块,全年24期,每期8分钟。通过广播对创建工作进展和动员口号、食品安全常识、食用农产品检测信息等工作类、科普类、辟谣类、新闻类的信息实时播报。充分发挥中原网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头条等新媒体、自媒体的优势,不间断集中推送创建工作各类信息动态。市创建办统一部署,在城乡主干道沿线树立大型公益广告牌。在公交车体喷涂创建口号,在地铁站、公交站牌设置创建海报。印制创建主题宣传海报、小册子、宣传折页、画册、漫画等,组织志愿者在机关、企业、工地、学校、社区、农村广泛张贴和发放。组织开展郑州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宣传进万家活动,通过外卖小哥送餐时,把近300万份食品安全宣传册送进千家万户。2018年1月22日晚,以“守护民生 与梦同行”为主题的郑州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大型文艺汇演隆重举行,省市领导、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2000多人观看了演出。同时,各区县(市)在大型商场、超市和沿街的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演出录像,深度扩大宣传。

4. 法律科普宣传工作。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法律专题讲座,由行政复议中心、法院、专业律师等法律专家,结合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授课。开展“创城杯”食品安全知识网络竞赛,编写食品安全知识题库,将创建工作的要求和意义、常见食品安全知识点变成问题,通过有奖竞答吸引公众参与,提升创建工作知晓率和参与度。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进社区活动,通过市科协设立的110余所社区科普大学,组织业务处室负责人、区县(市)局业务骨干到社区上课,介绍创建示范城市重大意义,传播科普知识。组织全市17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宣传版面、条幅、海报、易拉宝等形式对职工和群众进行宣传。每年以投诉举报主题宣传日、食品安全宣传周为契机,通过展板、咨询台、彩页资料等手段和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定期组织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开放日活动,组织媒体记者、市民、学生等深入食品生产车间,现场体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日常工作中,通过网络、微信、短信、广播等各种媒介,进行持续不断的科普宣传和食品辟谣。

5. 社会监督工作。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推进会上,郑州市粮油食品行业协会、食品工业协会、奶业协会等8个食品行业协会联名发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倡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专题调研和座谈,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共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大计。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等部门认真办理和答复关于食品安全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和答复满意率均为100%。推出“食安同查、郑州行动”专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等参与基层监管执法,突击检查“网红餐厅”、学校食堂等餐饮企业,对检查过程直播或录播,已开展15期,网络点击量突破88万。

6. 满意度调查及结果运用工作。2016年以来连续五年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开展群众对创建工作知晓率、支持率和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工作。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工作指南》,制定周密的调查方案,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针对满意度调查中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提升全市整体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如2017年满意度调查中,群众普遍关心:(1)政府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提升小作坊的食品质量管理水平;(2)饭店比较集中的街区,是群众餐饮消费比较集中的区域,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这些饭店的监管;(3)食品经营店的预包装食品食品安全应该加强监管。市政府据此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深入推进小作坊升级改造、继续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和示范店,并将此列入2018年民生“十件实事”,解决这些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五)加强创新,创建示范效应充分发挥

1. 严格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建立“郑冷链”物防追溯系统,落实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在中牟县、惠济区建立两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对进入郑州市场的所有进口冷链肉品、水产品实行集中消毒、集中检测、集中储存、集中赋码,从源头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扎紧进口冷链食品口袋,中央电视台两次进行报道,并在全省推广。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进口冷链食品“三专”(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区售卖)、“三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四不”(不得销售无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无核酸检测证明、无消毒证明、无“豫冷链”追溯码的进口冷链食品)要求,继续推进第三方冷库备案和公示,严厉打击集中监管仓仓外交易行为。重点抓好进口冷链食品批发市场、批发企业、连锁经营超市、连锁经营餐饮企业、冷库等监管对象的疫情防护责任落实,把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管理作为新建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疫情和食品安全防控能力,巩固疫情防控成效。截至2021年12月8日24时,累计激活冷链企业3096家,累计贴溯源码3407万张,累计检测21773车,累计检测样本353672份。

2. 推行食品安全6S标准化管理。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加工经营环境“脏、乱、差”等难题,借鉴国际化生产企业的5S精益管理方法,注入“食品安全”核心理念,形成6S标准化现场管理新模式。掀起“车间革命”,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展HACCP、ISO22000认证,通过车间现场整理,清除污染源,消除不安全因素;通过整顿,对生产流程进行梳理再造,科学布局,避免交叉污染;通过清扫,保持现场及加工设备的干净卫生,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通过清洁,培养食品从业人员良好的整理习惯和卫生习惯;通过长期保持,从而实现员工素养养成的长效机制及食品安全的终极目标。掀起“货架革命”,依照对照色标管理法,根据存在风险隐患的程度实施红黄绿标识提醒,严格控制食品分类分区、贮存摆放、入库出库,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隐患,导入“溯本通”信息监管系统,实现“一品一码”,让消费明明白白、安全清清楚楚。掀起“厨房革命”,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后厨干不干净”“食材是否安全”“厨师的个人卫生怎样”三大问题,组织餐饮单位进行搬家式大扫除,对后厨硬件设施提升改造,对现场物料去芜存菁,按加工程序定性、定量、定位摆放、色标管控,并定期开展清扫保洁,养成习惯、提高素养,确保安全;全面推行厨房管理透明化、食品贮存超市化、现场管理色标化、加工管理规范化的“四化”管理模式,清洁厨房难点、擦亮餐饮安全底色。

3. 开发“食安学堂”在线学习考核软件,市市场监管局与软件科技公司联合设计开发了手机app在线培训考核软件,食品经营企业相关人员通过下载安装app软件,可随时随地在线学习,达20个课时后,即可参加在线考核;考核通过,系统将自动生成食品安全员电子合格证。软件使用全程免费。截至目前,共有27139家企业32248名食品安全员参加线上培训,累计70余万学时,29023人参加考核,28940人通过考核获得食品安全员证书。

4. 实施冷链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三年行动计划。在“郑(豫)冷链”物防追溯系统的基础上,扩展构建冷链食品大数据监管系统,实现对冷链食品温度、湿度、运输车辆温度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并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所有冷链食品“物防”追溯和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关注、早提示、早预警、早处置。截至目前,郑州市冷链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系统已完成建设,对20万平方米大型冷库、547个前置仓、1041辆冷链运输车辆加装温湿度监控设备,数据已接入监管系统。

5. 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技术规范建设。《河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对小作坊生产管理作了原则性规定,而小作坊的生产管理条件则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为此,市市场监管局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郑州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通用技术规范》和非发酵性豆制品、食用植物油、坚果炒货、粮食加工品、淀粉制品、糕点、小麦粉7类小作坊的专项技术规范,对小作坊监管起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指导意义,在全省具有创新示范意义。

6. 开展食品小作坊规范化建设。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升等措施,运用二维码一票通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督促881家小作坊投入1.6亿元改造生产场所,更新设备,完善制度,推动小作坊由“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升级,可称全省唯一,全国首创,得到省局和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7. 在重点食品生产企业推行第三方体系检查。由招标选择具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或者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认证资质的机构,2018年以来对全市380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和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白酒、肉制品、饮料、调味面制品等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依据《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的规定项目和《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操作手册》的判定原则,进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及溯源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全面审查,逐家通报分析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处置方案,及时开展行业专项治理。

8. 组织食品生产企业“互帮互学”活动。在每类食品行业中先优选1-2家生产环境、设备设施及管理能力较好的“示范企业”,组织同行企业进行观摩;同时,组织10到15家同类食品企业成立“互帮互学组”,每月对一家企业进行一次检查,轮流互查,交流食品安全管理心得、感悟和改进计划,通报改进进度,从而促进行业食品安全管控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企业间的“互帮互学”,提升了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风险管控能力。

9. 形成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郑州经验。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每年都承接数十次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任务繁重。对每一次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市市场监管局都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定岗定位定责,对全市监管力量、检测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和指挥。在重大活动前,对接待酒店、保障点进行2--3轮检查评估,出谋划策,督促整改。在保障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严”,即:严把食材购进关、严格监控重点环节、严格检测食材质量、严格落实食品留样制度。2019年圆满完成了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食品安全保障任务,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创造了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的郑州经验。

10. 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积极建设包括“一个平台,六大系统”的“智慧监管”安全监管平台项目。“一个平台”即全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数据平台,“六大系统”即“公众服务、行政执法、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决策支持、综合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积极开展校园“互联网+溯源+检测”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政府投资118.5万元,为全市78所学校配备100台溯源信息触摸显示屏和20台农残检测仪;通过溯源显示屏及配套软件,可留存和查看食材溯源信息,农残快速检测仪可对食材进行批量快检并对不合格食材预警。

11. 利用快检促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完善。加强食品快检能力建设,每个区县(市)都配备了一台食品快检车,每个基层站所都按照标准配备了专门的快检实验室、快检装备和快检技术人员。完善食品快检工作制度,将食品快检作为筛查问题食品,促进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市财政一次性给予区县(市)食品快速检测补贴经费150万元,将5万批食品经营环节的快检任务列入各区县(市)年度考核目标。2021年按照省局食品快检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要求,将全市食品快检车纳入信息化管理,规范快检车使用管理,每台车每年安排任务不少于500批。在落实食品快检工作任务时,使用食品快检车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录报抽检信息。

12. 推动食品安全人大建议政协提案规范化办理工作。制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工作制度》,严格按照交办、承办、审查、答复、走访、复查、总结的程序开展办理,同时建立工作台账,将建议提案名称、承办部门、交办时间、进展情况、督办情况等,都进行详细记载,做到有制度、有措施、有记录、有结果、有总结,确保了见面沟通率100%、按时办结答复率100%、代表委员满意率100%的办理标准。

13. 郑州航空港区实施航空食品蓝天工程,确保航空食品安全。设置机场口岸市场监督管理所,专门负责机场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与机场海关加强信息沟通共享,强化部门联动,共同做好航空食品的监管工作,加强对民航食品企业食材采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帮助企业建立全程追溯系统,确保每天供应约3万份航餐、13000份高铁餐质量安全,保障从郑州机场始飞和郑州高铁站始发的旅客都能吃上安全的餐品。同时,还实施了进口食品畅达工程、富士康集中就餐放心工程、食用农产品源头准入管控工程、大众餐饮洁净工程、学校食堂营养安全工程、建筑工地食堂清白工程,全面保障航空港区的食品安全。

四、差距短板及改进措施

对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要求和指标体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平衡、个别食品小作坊落实“6S”标准化现场管理不力、个别小经营店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熟悉、开展诚信守法宣传教育不主动不积极、食用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问题依然存在,新业态食品安全监管压力逐渐增大,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差距短板,下一步将重点实施以下三方面的改进措施:

(一)严格食品安全责任落实。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依托数字化监管手段,从种植养殖到餐饮消费,形成“互联网+监管”长效机制。健全完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数字监管;扩大“透明车间”“明厨亮灶”的远程监管;强化包括进口冷链食品在内的食品溯源监管;推行食品安全“食安同查”的阳光监管;突出对社区团购、无人售货、小蔬菜门店等新业态的监管。对不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失职失责单位和个人的有关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部门问责追责。

(二)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犯罪。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开展食用农产品(水产品)、保健食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健全完善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刑衔接机制,严格落实线索传递、案件移送、会商协作、联合办案等工作制度,从严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三)持续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责、行业自律、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监督相结合的社会共治体系。深化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并逐级推动向基层延伸。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宣传阵地建设力度,加强食品安全宣传。

五、自评结论

创城六年来,郑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批示指示和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食安委的安排部署,统筹完善五大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积极推进十项食品安全保障工程,着力解决五类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实现了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党政同责落实有力、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显著、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并有效推动了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工作机制创新,切实发挥了示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创建工作达到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21版)》的要求。

现将以上报告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为2021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来电、来函等方式向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反馈意见建议。

电话:0371-67177561

邮箱:zzspdc@163.com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